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耿兴敏芝麻配资
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见习记者 李禹城
8月5日下午,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召开“健康中国中医药健康促进”系列发布会第八场——“暑期中医药养生”专题发布会。广东省中医院院长张忠德、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副院长宋坪、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脾胃病科主任魏玮三位专家,围绕暑期常见健康问题,系统介绍中医药养生理念与实用方法,回应大众关切。
暑期高温、潮湿、多雨的气候特点,易引发中暑、胃肠疾病、皮肤问题及基孔肯雅热等传染病。中医以“天人合一”“顺时养生”为核心,在防暑降温、祛湿调理、增强免疫力等方面独具优势。
1、基孔肯雅热可防可治芝麻配资,中医药介入全程显效。
针对南方地区基孔肯雅热疫情,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国家卫生健康委制订诊疗方案,将中医药纳入防治体系,强调“清积水、灭成蚊、防叮咬”的同时,推荐薏苡仁、白扁豆等药食同源食材健脾消暑,以中药内服外治缓解症状。张忠德院长介绍,该病属中医“虫咬疫病”,核心病机为“风邪袭表、湿毒蕴热”。中药治疗以“清热化湿、疏风透邪”为原则,临床显示可有效缓解关节痛、皮疹及发热症状。他特别推荐“薏苡仁瘦肉汤”等食疗方,强调“避其毒气”与内调体质并重。
2、湿疹频发,内外兼修调理体质是关键。
据宋坪副院长介绍,暑期湿疹与湿热环境、皮肤屏障功能弱相关,中医称其为“湿疮”。防治需兼顾清洁护理与体质调理:温水清洗患处、穿棉质衣物、避免辛辣海鲜;配合绿豆、冬瓜等清热利湿食材,严重时可外用中药制剂结合内服汤药改善体质。
3、空调病困扰芝麻配资,温阳散寒有妙招。
魏玮主任针对空调病提出“温度湿度双控制”原则:空调温度建议22℃~26℃,避免直吹头背及穴位,脐腹保暖防腹泻;湿度保持30%-60%,适时通风换气。“翠衣绿豆汤”“陈皮生姜红糖茶”等药膳,既可清热又能温中散寒,缓解鼻塞、头痛等症状。
4、防暑防晒,中医“清补”有讲究。
宋坪副院长进一步提醒,高温时段应避免户外活动,穿着透气衣物并合理使用防晒产品。若中暑,治疗以“清暑益气”为主,需立即转移至阴凉处,用冷毛巾擦拭散热部位并补充淡盐水;晒伤则需“清热养阴”,可用冷水湿敷及芦荟胶修复。
5、饮食误区,护脾阳忌贪凉。
在暑期往往容易贪凉饮冷,而中医强调“春夏养阳”,魏玮主任提出“三宜三忌”:宜温茶代冷饮、宜食当季温性果蔬、宜用辛香调料;忌冰镇饮品空腹饮、忌生食海鲜、忌寒凉蔬果空腹吃。推荐“姜枣薏米粥”“紫苏砂仁调味”等方法,调和脾胃阴阳。
6、运动与作息:顺应天时适度而为。
张忠德院长建议暑期运动遵循“天人相应”,选择清晨或傍晚时段,适当进行太极拳、八段锦等舒缓运动,避免大汗伤津。儿童作息调整需循序渐进,22点前入睡,午睡控制在1小时内,配合按揉涌泉穴、饮用温牛奶等助眠方法,预防“暑期综合征”。
桑拿天需重点关注老年人、儿童、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及湿热体质人群。阴虚体质者宜润燥养阴,气虚体质者需补气健脾,湿热体质者应清淡饮食利湿。不同体质人群需针对性调整饮食与生活方式,避免暑湿伤身。
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近年来持续推进中医治未病科规范化建设,截至2024年年底,全国1300余家二级以上公立中医医院开设脾胃病科,1900余家设皮肤科,为暑期常见病提供中医药诊疗服务。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持续通过科普活动、诊疗方案推广等方式,让中医药服务更便捷可及,助力公众“以自然之道芝麻配资,养自然之身”,度过一个安全、健康的暑期。
顺阳网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